数据库连接出错:SELECT S.*,M.alias AS M_alias,M.keywords AS M_keyword,M.config AS M_config FROM p8_sort S LEFT JOIN p8_article_module M ON S.fmid=M.id WHERE S.fid='60'

Table 'ksfbw.p8_sort' doesn't exist
1146 倡导心本理念 积极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 - 快速论文发表网_快速发表论文

倡导心本理念 积极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周咏波时间:2016-03-31 11:25:33  来源:www.ksfbw.com  阅读次数:1021次 ]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心理素质发展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倡导心本理念,以心为本、从心开始、以心育心,一切以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心品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价值取向,构建三级教育目标体系,遵循积极原则,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整合模式,推进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本理念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后简称《纲要》)颁布十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无论是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与实施,都呈现出勃勃生机,可以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生长点”[1]。可毕竟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还不够深入,如在今年我市合格化学校验收中就发现,有些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相应的科学态度,在进一步推进中,多少有一些把这《纲要》的贯彻落实视为一种负担,或回避应付,或流于形式,或错误定位,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有必要在充分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实质的基础上,大力倡导“以心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以心理健康为前提条件的(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心理素质的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学校教育本身的内涵。而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无疑是促进受教育者迅速而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里所说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对此项工作统一规范称为‘心理健康教育’”。[2]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它不是独立于学校教育工作之外的特殊活动,而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或手段,而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
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关注“健康”与“不健康”的教育,而是关注人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心理素质发展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
第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是专指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在指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的基础上,特别强调面向全体成长中的、正常的、健康的中小学生,并且还包括教师和家长。使所有人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又是接受教育的对象,从而构建起新型的教育结构内在的双主体的平等关系。
二、心本理念的涵义
心本教育思想,最初于2008年由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吴发科研究员和他的团队率先提出,并提出学校教育要从“人本”走向“心本”,要从“师本→生本→心本”和“班级心本管理”的观念转变,提出教育“以心为本位”“心育乃教育之母”“育人先育心”等教育理念。[3]
所谓心本,即“以心为本”、“以心品为本”、“从心开始”;所谓心,指“心品”,人的心理品质。笔者以为,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心本理念”除了上述内涵外,还应包括“育人育心”、“以心育心”,一切以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心品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管理中“以心为本”,抓人抓心,“心动”指导“行动”;教育教学中“以心为本”,在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积极心品的培养,实现学生 “健全人格、和谐心态、良好素能” [4]的全面发展。
三、贯彻心本理念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若依据吴甘霖提出的“中国式管理”即《心本管理—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的观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三个发展阶段,那么,教育的发展由“师本”(夸美纽斯时代)、“生本”(杜威时代),发展到“心本”,也称得上是教育学的第三次革命。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我们的教育是灌输式的、外控式的传统模式。近年来,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关注的中心是学生的学,把教师的教还原为引导学生学习和为学生学习服务。这种彰显人本,尊重学生发展的自主性、选择性改革思路,使我们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迈进了一大步。然而,如何有效地引导和帮助正在成长中青少年儿童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基本素质的“意义生成”,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新时期“从心所欲不逾矩”,养成良好品质?仅仅提倡“人本”或“生本”,还很不妥当。
理由之一,“心乃人之灵”,一方面人的任何欲望和行为都“由心而起”,包括“第一欲望” (物欲、性欲、贪欲)“第二欲望” (尊严欲望、自由欲望、人权欲望),另一方面心乃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应器,心对人的情绪、行为具有调节作用。不加分析地笼统提倡“以人为本”,一方面是对人的第二欲望的尊重和解放,但另一方面却是对第一欲望放纵和维护。只有教育、管理以心为本,使人的心性修善、心态平和、心灵和谐、心品良好,才能抑制好人的第一欲望并把握好人的第二欲望。只有“心”和谐、常态,人的情绪才乐观,烦恼才减少,人际才良好,生活才幸福,事业才发展。[3]时下,社会上出现的“物欲、性欲、贪欲”的膨胀现象,已经到了损害社会风气的地步,足以说明人本思想存在一定的缺陷。
理由之二,心育与德育的关系。从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的分析得悉[3],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理论上是存在着一些相悖的地方。德育过程是一个教育人、改造人、约束人的第一欲望,使人具有“社本人性”,成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最完美、最完善的人”的过程。因为人性是顽固的,从而德育过程是艰辛的,也因为人是有意识的,从而被教育、被改造的过程人是难受的、痛苦的,自然会产生心理抵触和心理冲突。而心育(即心理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旨在维护个体本位,调适个体心态,修复社会化带来的“原本人性”创伤,使人成为“最快乐的人”。在具体实践中,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树立心本德育观(而非人本德育),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取得实效,即通过心理教育,提高个体心品素质,使之自觉地调节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好地适应德育改造。而所谓个性化德育、人性化德育的提法都是不科学的。
理由之三,学校教育正遭遇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单靠“人本”思想是无法解决的。
社会转型期的因素。我国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富裕生活,但同时带来竞争压力、紧张生活和多元价值观。社会转型期不仅给人们带来“两个欲惑”(物质上欲惑、精神上欲惑),而且带来“三种社会心理”(竞争心理与无奈心理同在、攀比心理与浮躁心理交织、崇富心理与仇富心理并存),导致社会心理层面上出现复杂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必然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个渠道影响到学生,导致学生心理与行为出现诸多问题。
学生自身特点的原因。首先,中小学生处于身心成长期。由于心理年龄特点、生理“早熟”的原因,导致中小学生出现很多心理与行为问题,如网瘾、厌学情绪、考试焦虑、性早熟、逆反。其次,学生处于受教育关键期。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未婚生育的孩子、空巢家庭子女(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在不利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式等的影响下,再加上学习压力、升学就业压力、社会压力的作用,容易出现个性极端、情绪波动、意志薄弱、行为偏激、自我中心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学校教育管理的尴尬。在人本教育思想影响下,学生个性特征明显:过分自我、过分自私、个性放纵、人性放任、叛逆心理、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感受;学生的“心”时常处于焦躁、娇气、骄横、放纵、脆弱、自卑的不和谐、不健康状态。在人本教育思想影响下,学校教育又过分强调宽松环境,缺乏改造和约束力度,学校出现“惧生”现象和尴尬。相信在“心本”理念的指导下,顺应“师本→生本→心本”的时代趋势,有可能摆脱时下的尴尬局面。
四、实施中小学“心本”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真正的心理学应该研究健康的、正常人的心理,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创造性、人的积极情感、人的自我实现”。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与管理,人的心理才能健全发展,人的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开发,人的综合素质也才有可能得到全面提高。这正好是积极心理学所主张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
所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创立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5]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它针对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上,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为此,笔者认为中小学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考虑以下策略:
首先,以心为本,构建目标体系。根据《纲要》精神,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办学过程中,我们要强化一级目标,兼顾二级和三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其次,以心为本,遵循积极原则。在尊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着重强调:激扬生命、播撒阳光雨露;分享欢乐、传播幸福;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预防和发展为主,修复为辅;全员参与、突出自主发展的团体训练为主兼顾个别咨询;情景体验、活动参与兼顾认知传授。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回归到“真正的心理学”上。
第三,以心为本,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整合模式。即在实施途径和方法上,避免单一模式化,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挥各种途径和方法的综合作用。小学要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阶段要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高中阶段要以体验和调试为主,并提倡课内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于服务的紧密配合,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有机整合,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教育体系。第一级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从心理健康角度管理、辅导学生发展;第二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咨询、干预等;第三级是指专业心理医生,以心理治疗等为主要任务。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
[2]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Z」.2002.9
[3] 吴发科,任旭明.学校要倡导“心本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6).
[4] 吴发科.心本教育(第1版)「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06.9
[5]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快速论文发表网(www.ksfbw.com)本中心和国内数百家期刊杂志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帮客户代发论文投稿.

投稿邮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2702382
联系电话:15295038833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广告推荐

文章评论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阅读排行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