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转型的路径分析

作者:时间:2011-01-01 10:37:28  来源:www.ksfbw.com  阅读次数:1139次 ]

 论文关键词:文化演进;公民文化;文化立法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演进的方向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是文化的创新。要实现文化的创新就要培养政府和民众健康的文化心理,培育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利用现代技术,发展文化产业,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把文化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一、中国文化演进的脉络与走势 快速论文发表
    中国文化五千年来在东亚地区始终是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中国人始终认为自己的礼乐教化是天下最优秀的文化,具有强烈的优越感。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形成了中国礼乐兴盛、四周来朝、儒家独尊的局面。然而,欧洲在14至16世纪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理论体系,科学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的文化体系,自由、民主和博爱精神与法制相结合的市民文化,彻底摧毁了封建专制和基督教神学的统治。工业革命后,建立在工业社会基础上的自由民主的西方文化伴随着殖民者的炮舰而传人中国。中西文化矛盾的实质是农业文化与工业文化之间的冲突,是君权神授个性泯灭与自由民主平等观念之间的冲突。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纲领,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实现了对封建文化批判的同时,也停止了向西方学习及对外文化的交流。用政治标准代替艺术标准,把文化当做思想武器和革命的工具。为了捍卫理想的纯洁性,自我封闭,自我崇拜,反对与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交流,用绝对真理的标准对其他文化体系进行批判和抵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在文化建设中,强调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三个面向既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又是对中国文化转型的本质要求,一方面它要继续完成铲除封建文化产生的土壤,消除狭隘的民族文化自尊、自大心理,根除机械的、教条的理想主义,另一方面它要吸收现代科学、民主和个性的主流文化,构建以科学理性、自由平等和民主为核心的、开放的文化体系,实现文化体系向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方向转移,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二、培养政府和民众的健康的、开放的文化心理 省级论文发表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千百年的心血结晶,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民族智慧和无可限量的创造才能。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振兴和独立,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优长,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才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不断繁荣。无数历史经验也证明,任何故步自封的文化最终都会走向衰亡,只有善于从外界不断汲取优秀文化养分的民族,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培养开放的文化心理就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既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作为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纽带,一旦丧失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则会导致民族文化乃至整个民族的衰亡,又要认识到只有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使全世界的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待外来优秀文化,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要有高瞻远瞩的水准和眼光,在发展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现代中国,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有两大障碍。一是民族文化的优越感,以及近代形成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两者貌似爱国、自尊,其实都是封闭意识的极端化表现。二是民族文化自卑感和拿来主义。两者都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对立起来。要么对西方先进文化中的自由、民主、平等和法治思想的真实内涵不加消化,忽视学习其精神实质,却拿来了极端自由主义、颓废思想和腐化的生活方式,这是文化崇拜和文化排斥的另一种表现;要么对民族文化彻底否定,割断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通道。
    三、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
    公民社会是指一种享有独立人格和自由平等权利的个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与整合形态,是与市场经济和民主生活相联系的独立于政治国家的民间自治领域。公民文化是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社会为基础,以公民的自主、平等、自由和法治为主要内容的开放式文化。公民社会的成员是独立的个体,不存在人身依附(包括行政性依附),公民出于需要和自愿进行联合,在联合体中也未失去独立性。现代公民社会的生成、组织和运转也往往是以民间形式进行的,它自身可以从内部建立起必要的秩序,具有自组织能力,而并非依靠国家运用强制性力量从外部组织和建立。公民社会成员受到一种契约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支配,所有具有外在价值的东西都被认为可以通过契约并依照契约性规则进行交换和让渡。公民社会既是一个追求私人利益的独立领域,又是影响国家政治的公众社会生活的模式,它是公共权力处于分离、分散和被监督状态的一种力量,也是能有效影响和平衡国家政策的重要力量。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市场经济孕育和造就了公民社会契约文化。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公民社会是以一种普遍的契约关系和契约精神建立起来的,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在契约自由、责任自负的基础上,自由、平等地参与经济活动。它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国家的制度来约束国家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发挥监督和参政作用,国家只能在接受社会监督和约束的前提下,通过法律和政策,进行宏观性间接调控,使国家避免因权力运行机制的失衡而脱轨。公民文化成为保证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道德自律,是保持社会稳定与协调发展的积极力量,它使社会成员理智地认识到,只有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权利才能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利益和权利的尊重,只有人人自觉遵守活动规则才能实现个人利益。公民文化既能满足自己成员在私人生活领域内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能通过内部协调机制适时化解成员间的各种不满情绪,是保持社会稳定与协调发展的积极力量。  四、利用现代技术,发展文化产业,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是在对文化资源的占有和开发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度依赖于文化资源的产业。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制约着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发展,文化产业又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发展出新的文化资源成果。把文化历史资源视为民族的包袱,用强制手段割断文化传承或者把文化资源当做纯学术研究对象,忽视其文化生产力属性,已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教训。非物质文化资源是物质文化资源的灵魂,物质文化资源是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类利用自身、服务自我的唯一的可再生能源。
    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拥有令世界各国瞩目的文化资源。21世纪将是全世界从经济高温转向文化高热的崭新时代。中国应当尽快把握时机,密切关注文化传统中值得弘扬的精华,并将其有效地融人时代潮流。轻视或忽视民俗文化传统,或漠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效应,终将遭到文化法则的无情惩罚。众所周知,早在公元前776年左右,古希腊盛行每四年为祭祀雷电大神宙斯而举办奥林匹克竞技大会的风俗。历经近2800年断断续续的发展演变,这一古代庙会民俗竞技已经成为超越民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快速论文发表网(www.ksfbw.com)本中心和国内数百家期刊杂志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帮客户代发论文投稿.

投稿邮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2702382
联系电话:15295038833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广告推荐

文章评论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阅读排行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