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声后轻声的发音特征与方音纠正
作者简介:张乃文(2000,4—),男,汉族,湖北宜昌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上声后轻声的发音特征与方音纠正
张乃文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摘要:普通话上声后的轻声与前一个音节一起,共享一个全调上声:前音节调值为21,轻声调值为4,合起来为214。西南官话、闽、粤方言区上声是低降调,因此这些地区的学生所发上声后轻声是此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调值极低。这是南方方言腔调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些地区的学生首先要进行全上声调发音训练,再进行上声+轻声词汇的发音练习。
关键词:上声后;轻声;正音
一、轻声的调值与调型
1、轻声的有关研究
轻声的概念起源较晚,1922年赵元任先生在《国语罗马字研究》中首次提出“轻声”概念后,不断有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比如关于轻声的历史来源、轻声的界定、轻声的规范、方言的轻声,尤其方言中比较突出的自主的轻声等等。
2、轻声调值与调型
曾有人主张将轻声单列为一个调型,但轻声非但不能独立发音,且其调值与语流中的前后音节调值有密切关系。20世纪学界开始采用实验的方法对轻声进行研究,对调值调类的研究更加精确了:
现在比较通行的黄柏荣、廖序东版《现代汉语》教材认为,汉语普通话轻声音节的调值与前一个音节的调值相关,前一个音节与轻声的关系可列表如下:
前音节调值 | 轻声音节调值 |
55 | 3 |
35 | 3 |
214 | 4 |
51 | 1 |
当然其他实验研究有不同看法,列表如下:
前音节调值 | 现代汉语 | 曹剑芬(1986) | 林茂灿(1980) |
55 | 3 | 51 | 41 |
35 | 3 | 52 | 51 |
214 | 4 | 45 | 44/33/32 |
51 | 1 | 31 | 21 |
从表上数据看,后二者的研究认为轻声音节的调有调型,这是最显著的差别。也有研究者如沈炯(1992)认为,轻声只有音高特征而无曲拱特征。
总体来说轻声音长较短,音强较小,音高也较前音节为低,但上声后轻声除外:曹剑芬(1986)研究显示轻声音节音强比前音节要强;上表三组数据都显示:其音高不一定更低。
上述差异对本文讨论的问题影响不大,为了使用简明便捷,故本文采用只取轻声音高特征的观点:轻声最主要音学特征是时长短,音高变化可忽略不计。
二、上声后轻声的特征
1、普通话上声后轻声的特征
粗略地看,普通话上声后的轻声音节,与前一个音节一起,共享一个全调上声:前一个音节调值为21,轻声调值为4,合起来为214。
这种特征,不仅仅听感上如此,有关实验研究结果也支持:
曹剑芬(1986)研究如此表述:在前音节读阴平、阳平和去声时,其后的轻声音节的调形都是降调;在前音节读上声时它的调形基本上属于平调。
王韫佳(1998)认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后轻声,分别为41、52、34和21,也就是说在具有高调特征的阴平阳平和去声后,轻声都是从前面声调的调尾处下降,并且降到低音区,前接音节不变调;在只有低调特征的半上声后,轻声是微升,音高在中高音区活动。
2、方言区上声后轻声的特征
很多具备轻声的方言区,也有类似的处理规则:如王韫佳(1998)所研究的海安话轻声,其音高与前面非轻声的音高存在相关性:轻声获得前字底层声调的终点音高特征,前字则保留了其底层声调的起点音高特征。
这些方言区的普通话发音者通常也是使用这一规则进行轻声的发音。
上述特征,是本文讨论轻声训练方式的基础。
当然上声+轻声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前音节为半上21,轻声为4,如姐姐;第二种:前音节受后一音节上声原调影响,变调为阳平35,轻声为3,如打手。
由于前一个音节在语流中并不呈现上声形式,故本文不讨论这种形式。
三、南方方言普通话轻声的特征
1、南方方言普通话上声:低降调
西南官话、闽、粤方言区的上声通常是一个低降调,因此,有方音特征的普通话发音者常常不能发出一个完整的上声,而只能发出上声的前半段——即低降调。这些地区的普通话发音者通常需要进行完整上声的发音训练。
2、南方方言区普通话上声后轻声:调值偏低
轻声在南方方言区数量少,方言区学生在普通话表达中使用了与其方言同一的轻声规则:在前一个音节的基础上降低音响、音高,减少时长。
由于前面的上声音节是降调,这些地区的学生所发的后续的轻声音节音高,在此基础上继续降低,听感上和普通话轻声有很大的差别,可以达到音域的下限,即其调值为1。
四、南方方言腔调的上+轻词语的正音训练
1、全上声发音训练
如前所述,南方方言区学生的上声发音有缺陷,需要进行全上声调发音训练,其方法是,
将一个全上声调分成两段练习:
(1)上声前半段练习:让学生发低降调,并拉长至低无可低状态:这种最低状态,可用降阶练声到音域下限的方式找:那种唱低音,低不下去那种状态,就是上声前半段的末尾。
(2)前半段加上后半段升高段练习:先发低降调,至最低点,略做停顿,加上一个略高的平调。
(3)将前半段的低降调拉长,连贯到半高平调上,形成一个比较长的全上声调。
2、上声后轻声发音训练
当全上声声调发音熟练以后,即可进行上声+轻声词汇的发音练习。
其方式是:将一个上声+轻声词汇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练习,如:眼睛
(1)只发前一个音节的全上声调:眼~
(2)发出双音节词汇,跟第一个音节的全上声调反复对比:眼~,眼睛,这个轻声词汇能准确发出来。
在进行发音训练之前,可进行发音的对比性听辨,让学生感受错误发音的方言感。
小结:轻声是普通话音感的重要来源:越往南,方言轻声越弱,甚至于词汇呈现出规律性的中重格,或者重音落在句尾。这正是桥本万太郎( 1979) 指出的汉语的“节律音韵特征”存在南北渐变的现象。标准普通话的训练,轻声练习必不可少,普通话测试中,从第二题开始,就加入了“轻声”这一测试点。但轻声的练习,单纯模仿效果不佳,尤其是上声后轻声,学生往往采用轻声的普遍规则练习,方音感重。不找到方法,是无法保证练习效果的。
参考文献:
[1]曹剑芬. 普通话轻声音节特性分析[J]. 应用声学, 1986(4).
[2]林茂灿, 颜景助. 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J]. 方言, 1980(3).
[3]沈炯. 汉语语调模型刍议[J]. 语文研究, 1992(4).
[4]王韫佳. 海安话轻声与非轻声初探[J]. 方言, 1998(3).
[5]桥本万太郎. 现代吴语的类型学[ J] .方言, 1979(3).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快速论文发表网(www.ksfbw.com)本中心和国内数百家期刊杂志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帮客户代发论文投稿.
投稿邮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联系电话:15295038833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文章评论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