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连接出错:SELECT S.*,M.alias AS M_alias,M.keywords AS M_keyword,M.config AS M_config FROM p8_sort S LEFT JOIN p8_article_module M ON S.fmid=M.id WHERE S.fid='61'

Table 'ksfbw.p8_sort' doesn't exist
1146 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张骞通西域》为例 - - 快速论文发表网_快速发表论文

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张骞通西域》为例

作者:陈 宓时间:2016-03-26 11:14:12  来源:www.ksfbw.com  阅读次数:981次 ]

摘要:本文运用常用相关方法,对《张骞通西域》课例的师生互动进行有效性分析,进而对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评析,最后就“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分析”提出策略建议。本文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介绍论文研究的意义,师生有效互动等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运用相关方法对《张骞通西域》一课的师生有效互动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对方法进行评析;第三部分为结语,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师生互动有效性分析的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师生互动  有效性  分析方法

一、引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 一方面,“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师生互动作为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环节,在教学改革中得以广泛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实际中,低效与无效的师生互动客观存在,师生互动形式化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相关方法上的偏颇是主要原因。
本文探讨的“师生有效互动”(或“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本文的具体分析中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教学过程,并在其中获得丰富而有质量的学习经验的教学交流活动”。 本文将通过笔者在国培影子研修阶段所观察的《张骞通西域》一课为例,对具体情境中的师生有效互动进行分析,并对具体方法的实用性、适用性进行剖析。
二、课例《张骞通西域》的师生有效互动分析
(一)课例师生有效互动的特征比照分析
通过课例教学过程记录、描述,我们可以从互动主体、互动目的、互动内容、等表征的比照去分析影响师生互动有效性。
1、互动主体的平等性分析
本课例中,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有平等对待学生的意识,师生关系较为和谐、民主,课堂“师生有效互动”有基础。具体体现为: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情,能以“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的角色、营造互动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答问,并乐于和学生对话、分享自己的情感和见解,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学生有发表自己想法和意见的意愿。
2、互动目的的明确性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课例中师生的互动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师生互动做到了“有的放矢”,而不是简单的为互动而互动。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研读比较到位,问题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不仅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三维目标有机统一的同时展现了历史课教学的学科魅力。
3、互动内容的深刻性分析
本课例中,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开发、重组、整合教学资源,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了学生精神与人格的滋养和丰富。如: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叙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过程”,“可能遇到怎样的困难?(强调发挥合理想象)”,便是通过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维,有梯度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层层递进。但是,课堂设置的问题整体上开放性不够、深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课例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观察量化分析
在课例研究中,我组10名学员运用了多个课堂观察表对课堂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统计数据如下:
师生互动中:JJ(集体提问,集体回答)共8次,用时6分40秒,占教学总时间(40分钟)的11.7%;JG(集体提问,个别回答)共12次,用时13分10秒,占教学总时间的32.9%;XST(学生讨论)1次,用时4分钟,占教学总时间的10%;SW(学生提问)1次,用时1分30秒,占教学总时间的4.5%。师生互动共用时25分20秒,占教学总时间的63.3%。
师生话轮交替共27次,教师话轮18次,学生话轮15次,其中,学生话轮14次是教师给予的,1次是主动获取的;教师说话时间为23分20秒,占58.3%,学生说话时间为16分40秒,占41.7%,教师话语量(字数)约为1810字,学生话语量约为910字,分别占总话语量的66.5%、33.5%。
“趋同性问题、事实性问题、预设的问题”与“开放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动态生成问题”比率为400%。
教师间接教学与直接教学的比值为66.2%;教师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的比率为323%。
上述数据直接说明:教师抛弃了灌输式的教学,注重问题情境创设,在师生共同探究问题中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主讲地位改变为主导地位,课堂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注重对学生的答问进行思维分析,及时指导,并善于用恰当的语言予以鼓励性评价,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形成了较为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上述数据也直接反映出:师生互动的时间是足够的,但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展示自我的时间不够充足,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缺乏应有的关注,“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发现,让学生去感悟,让学生作结论”尚有不足。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应以基于课堂观察的数据为基础,结合特征比照、“课堂教学评议量表”评定进行综合的分析,即实现“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分析,唯有此,分析的结论才是全面和可靠的,才能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马姝洁,师生互动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2).
[2] 李秀萍. 变革中的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5,(01) .
[3] 胡桂锬,罗琴,王绪朗. 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J]. 上海教育科研, 2006, (10) .
[4] 耿巧玲,历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策略[J] .改革与开放, 2007, (06) .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快速论文发表网(www.ksfbw.com)本中心和国内数百家期刊杂志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帮客户代发论文投稿.

投稿邮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2702382
联系电话:15295038833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广告推荐

文章评论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阅读排行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