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西北地区民居建筑设计与文化

作者:靳 康 1 石静雅 时间:2017-04-05 10:10:01  来源:  阅读次数:669次 ]
【摘要】受自然因素、社会环境及历史
条件等因素影响,西北地区的民居建筑文
化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性特点,同时也反应
出了西北人民特有的审美观念及艺术格调,
可谓是西北地区各种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
产物。文章将对西北地区民居建筑建设风
格及文化色彩,展开简要介绍,并对城市
化进程中西北民居建筑的发展,提出几点
建议。
【关键词】西北地区 ;民居建筑 ;发展
对于西北地区而言,自然条件对其建
筑风格及民居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国幅员宽广,每个地区的地理地势都有
其各自的特点,气候条件及自然资源等也
呈现出明显的地域色彩,这就使得各地区
在民居文化上表现出很大差异,同时也使
得同一民族的居民,由于所处的生活地点
不同,在民居建筑模式上也各有千秋。
一、西北民居建筑的设计特征
在地域因素的影响下,西北地区民居
建筑表现出如下特点 :
(一)材料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西北民居建筑
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受到了地域因素的极大
约束,因而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如在
建筑材料方面,强调材料简单、经济实用
的审美格调。在搭建民居住所时,西北地
区居民通常都是就地取材,如直接使用周
边石头、麦草等等。海拔偏高的藏族人民
(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险峻,全年气温偏
低,没有丰富的林木,但石材资源较为丰富。
因此,藏胞们往往会因地制宜,将石材作
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并用石块去堆砌碉房。
碉房墙面较厚但窗户不多,具有很好的防
寒效果 ;山里的碉房大多是根据地势建立,
高低不平,因而也变成了雪山中一道亮丽
的建筑景观。
(二)建筑方式 :形式各异,朴实经济
我国南方地区居民,由于处于海拔低、
气温高的暖温带地区,因而其民居建筑对
通风透气、避光功能较为重视,这是为了
能使房间变得更加舒适。而我国西北地区
(如宁夏),由于干旱雨水少,建筑物的墙
体相对较为厚重,且多为一面坡结构,目
的是为了防寒保暖。陕北、陇东等地区常
见的传统民居 -- 土窑洞,在建筑方式上充
分展现出了我国西北人民的聪慧与才能。
窑洞包含下列三类 :1)下沉式,窑洞院一
般位于黄土塬地坪线下,呈四合院的布局
结构 ;2)靠崖式,人们在黄土高坡的崖边
挖出一个拱形洞,而后在窑口砌砖 ;3)独
立式,即用山用的黄土堆砌成窑墙,能够
有效防水和防寒。
(三)构造 :结构简单,易于流动
西北地区的大部分居民都生活在高原
草原地区,那里适宜精耕细作和游牧游猎,
这种生产、生活环境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西
北地区民居建筑与文化的发展。在南方地
区,很早之前便开始有了干阑式建筑,而
后慢慢形成了该地独特的建筑风格。然而,
西北地区很多居民却仍居住在毡帐类建筑
中,屋宇建筑是在生活状态完全确立后才
开始出现,且不管是建筑材料,还是型制
构造等方面,这些建筑都较为简单。如藏
族帐篷,也称为帐房,它充分迎合了牧民
的生产、生活特点,是一种拆卸便捷的组
合式建筑,定居或版定居后,人们开始建
立起碉房。
二、城市化进程中西北民居住宅的演变
(一)西部地区民居建筑现状
西北地区是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发祥
地,聚居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居民,积淀了
深厚而由悠久的乡土文化气息。在城市化
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西北地区所固有的
空间格局被转变。交通、通讯条件的逐步
改善,为西北地区创造了更加丰腴的物质
生活,与此同时,东部发达地区时尚、先
进的现代民居及建筑风格、住房模式等,
也透过多种方式对该地区的乡土住宅产生
了冲击,影响和制约了西部地区传统的农
村建筑设计及居住形态的发展。
(二)西北民居建筑面临的问题
在“外部侵袭”、 “内部解构“的制约下,
西北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村中,村
民纷纷建起了新房。新房的建筑材料大部
分都是粘土砖,在带来全新住宅环境的同
时,也加大了西北地区的环境污染,主要
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是水土流失,二
是二次固废污染,三是人地矛盾激化。新
住宅大多是选址在地势较为优良的平地上,
有些甚至直接占用耕地去建房,这无疑浪
费了该地区仅有的耕地资源,使人地矛盾
被激化。通过资料收集与实地走访,笔者
了解到,窑洞作为陕北地区极具传统特色
的一种民居建筑,正在被现代“新公寓式”
的住宅所取代。该类“新”的建筑设计及
材料,大多是互相模仿与借鉴,当地传统
的建筑色彩已消失殆尽。上世纪建筑发展
形式下,“技术与生产方式的国际化,使人
和传统地域空间发生了分离,地域文化及
地方特色也变得微乎其微,统一化的商品
生产,使得传统建筑环境日渐趋同”。在该
种状态下,西北特色的民居建筑该怎样发
展,使之适应当地居民的生存理念、生产
方式及习惯等等,这是值得人类思考的社
会问题。
三、西北地区民居建筑设计的改造与
发展
(一)挖掘当地建材
西北银川属于平原地形,农业生产通
常是靠黄河水进行灌溉,该地区主要生产
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农作物被收获后,
所产生的麦秸、秸秆等都是可利用的生态
建筑材料。因而,在建筑实践中,应尽量
采用砖混草砖房结构。其结构主要包含钢
筋混凝土条形、土构造柱及砌块墙体结合
草砖墙等部分,且应在非承重强构造柱间
堆砌草砖(盖好是施工屋后便堆砌草砖),
这样能有效避免草砖受潮或损毁。这种结
构形式对外形简单的村镇住宅较为适用,
且造价成本偏低。
(二)充分利用太阳能
西北地区的传统农宅大部分都是土坯
房,窗户面积不大,且其沉重维护结构多
为土坯砌块,墙面开洞口的面积较小,这
就使得这些民居建筑在冬季非常阴暗。如
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被动式太阳能方案,具
体如下 :将南向房间的窗户面积加大,并
更换为双层玻璃 ;适用蓄热性能优良的混
凝土等重质材料,有效减少屋内的昼夜温
差。另外,在住宅南边设立阳光间,并将
南向房当成门廊或前厅,在屋顶铺少数倾
斜玻璃面,便可将热量集结和利用。阳光
间的铺设成不高,且能够有效拓宽居民的
使用空间,居民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三)科学建筑设计
西北地区的民居建筑多为独立式住宅
(以户为单位),其体形系数相对较大。入
口是乡村住宅失热最多的地方,尤其是冬
天,西北居民生活、劳作通常无法在户外
进行,这就增加了住户开门窗的频率。为
解决上述问题,住宅入口应尽量增设阳光
间,这样不仅能让冷风吹进室内,同时也
可减少空气流动状态下屋内损失的热量,
为居民创造更大的保温空间。另外,当地
有些民居为院落式,其外围护结构相对较
大,在设计、施工时还应充分考虑其保温、
蓄热功能。
四、结论
不管是从室内还是周边环境来看,民
居的装饰、格局等都能反映某个地区的内
在文化。从建筑学角度上分析,民居建筑
应以实用为基础,并彰显其外在形式的文
化价值。城市化进程中,西北和中原地区
在民居文化方面虽然相差甚远,但也成就
了独特、多元化的西部民居文化。只有因
地制宜地选材、建设,发挥地区特有的民
居建筑特色,才能推动西北民居走上可持
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群,梁锐,刘加平 . 宁夏地区乡
村民居节能设计研究 [J]. 西安建筑科技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2] 张群,朱轶韵,刘加平,梁锐 . 西
北乡村民居被动式太阳能设计实践与实测
分析 [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14(04)
[3] 何泉 . 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4] 梁锐,张群,刘加平 . 西北乡村民
居适宜性生态建筑技术实践研究,西安科
技大学学报,2012(05)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快速论文发表网(www.ksfbw.com)本中心和国内数百家期刊杂志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帮客户代发论文投稿.

投稿邮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2702382
联系电话:15295038833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广告推荐

文章评论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阅读排行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