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数学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的一些不良现象,笔者认
为可以从教学法角度,心理学角度,提问中的细节三方面来
探究课堂提问的实效性。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积
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来。
一、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
1. 从教材出发挖掘问题要点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应全面了解教材,从精心设计问
题入手,理清教材的逻辑关系,有目的地提出问题。
(1)问重点。抓住重点内容,对重点内容要精心设计问
题,不能因零碎而分散学生对中心的注意力,从而保持思维
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
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讨论分类的标准时,提问你是怎样分
的,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2)问模糊点。常有一些容易与其它内容相混淆的知识,
对这些模糊点必须予以澄清。而设计恰当的问题进行提问,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 :设计对比性问题,
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设计归谬性问题,使学生在一步
步陷入明显的谬误之后再帮助分析失误之处,可以使学生在
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
确性。如 :用数学过程中,有多余的条件时。解决这个问题
你会选择哪些条件呢?为什么?
(3)问忽视点。忽视点即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
但在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人们正确思维的问题,忽视点
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
现忽视点。例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1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可提问1是质数还是合数。
(4)问发散点。发散性设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
指针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
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学科知识的方法,思
维的方向由一点发散出去,不断扩至各种渠道,各个侧面,
各种角度,以求问题得到完美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
2. 从学生出发设计问题亮点
(1)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教学中,要依据内容设计,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使学
生达到逐步理解,顺着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已知向未
知进行迁移,切合学生的思维流程。如 :对某个总“问题”
的解决而设计一些子“问题”来降低思维难度。这样既能激
发后进生,又能让优秀生也不闲着,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3. 问题设计要有新颖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 :“三角形是怎样分类的?”这是
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可能做出正确的回答。改成这
样的问题 :“这些三角形有哪些不一样地方?如果我们要把
这些三角形分成几类,你想怎样分?”这样一问,学生在现
有的知识前提下,会积极思考,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
并且会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必须
把已学过的知识作为“跳板”,这样,不仅仅需要记忆力,还
需要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这无疑会促进学生的
思维活动。
4. 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
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像
包装精美的商品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一样,在维持提问原意
的前提下,对习题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的修正。在提问与学
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
有意识的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
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和最佳融合。
因此,提问时若能旁敲侧击,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
生动含蓄,富有艺术性,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景,更能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促进积极地思考。
二、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
“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营造积极的提问氛围,能有效地
感染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
1. 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做到 :
(1)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
“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2)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学生
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
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
2. 优化提问的思维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1)消除
学生畏难情绪,激发思维积极性。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
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
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
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
难情绪。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跳一跳,摘果子”的求
胜心。二是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
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词语,消除
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
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
习信心,推动积极思维。(2)问在“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
思维激情。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问题过
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
知所措,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3)
面向全体,因才施问。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教
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
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
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
体思维氛围,从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4)所提的问题应有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水
平的差异,教师的提问是面向全体的,因此,提问后,要让
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思维空间,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教师切不可急于对学生的正确或错误的意见进行评价,还要
让学生参与评价,切忌急躁。有时候,课堂表面冷静,实际
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
三、从提问细节研究
提问中的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可以
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
时的共享、出错时的包容,也可以是不闻不问、视而不见、
漠然处之……提问中的细节也很重要。
1. 提问中的语言细节
许多教师只重视自己提问时的语言,如 :精炼、准确,
却忽视了对学生回答评价语言的考量。教师有这样的评价 :
“他说的不完整,谁来帮帮他呢?”、“说错了,没关系,你能
勇敢回答问题,已经很不错了,再想想,好吗?”……对于
答错、回答不完整、重复别人发言的学生,教师如果给以鼓
励,肯定他们举手的勇气和积极性,让他们有信心继续思考,
逐渐养成积极的思维和发言习惯。
2. 提问中的表情细节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没有预设到的可能,这
时教师怎样鼓励学生回答中的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创新的
问题呢?教师应该用单一的表情——微笑,去鼓励学生,让
他们充分发表意见,教师要始终如一地微笑着,让学生从同
学的发言中判断正误,问题的正确答案会随着更多学生的表
达而逐步清楚。微笑是唯一给学生传递信心的信息,教师要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师首先给学生作了认真倾听别人意
见的榜样,教会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同学的发言,让我们
的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这样的习惯养成了,
相信以后我们的学生在发表言论时,就会语言顺畅,观点鲜
明,条理清楚
为可以从教学法角度,心理学角度,提问中的细节三方面来
探究课堂提问的实效性。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积
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来。
一、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
1. 从教材出发挖掘问题要点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应全面了解教材,从精心设计问
题入手,理清教材的逻辑关系,有目的地提出问题。
(1)问重点。抓住重点内容,对重点内容要精心设计问
题,不能因零碎而分散学生对中心的注意力,从而保持思维
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
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讨论分类的标准时,提问你是怎样分
的,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2)问模糊点。常有一些容易与其它内容相混淆的知识,
对这些模糊点必须予以澄清。而设计恰当的问题进行提问,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 :设计对比性问题,
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设计归谬性问题,使学生在一步
步陷入明显的谬误之后再帮助分析失误之处,可以使学生在
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
确性。如 :用数学过程中,有多余的条件时。解决这个问题
你会选择哪些条件呢?为什么?
(3)问忽视点。忽视点即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
但在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人们正确思维的问题,忽视点
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
现忽视点。例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1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可提问1是质数还是合数。
(4)问发散点。发散性设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
指针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
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学科知识的方法,思
维的方向由一点发散出去,不断扩至各种渠道,各个侧面,
各种角度,以求问题得到完美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
2. 从学生出发设计问题亮点
(1)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教学中,要依据内容设计,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使学
生达到逐步理解,顺着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已知向未
知进行迁移,切合学生的思维流程。如 :对某个总“问题”
的解决而设计一些子“问题”来降低思维难度。这样既能激
发后进生,又能让优秀生也不闲着,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3. 问题设计要有新颖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 :“三角形是怎样分类的?”这是
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可能做出正确的回答。改成这
样的问题 :“这些三角形有哪些不一样地方?如果我们要把
这些三角形分成几类,你想怎样分?”这样一问,学生在现
有的知识前提下,会积极思考,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
并且会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必须
把已学过的知识作为“跳板”,这样,不仅仅需要记忆力,还
需要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这无疑会促进学生的
思维活动。
4. 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
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像
包装精美的商品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一样,在维持提问原意
的前提下,对习题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的修正。在提问与学
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
有意识的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
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和最佳融合。
因此,提问时若能旁敲侧击,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
生动含蓄,富有艺术性,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景,更能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促进积极地思考。
二、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
“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营造积极的提问氛围,能有效地
感染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
1. 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做到 :
(1)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
“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2)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学生
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
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
2. 优化提问的思维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1)消除
学生畏难情绪,激发思维积极性。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
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
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
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
难情绪。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跳一跳,摘果子”的求
胜心。二是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
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词语,消除
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
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
习信心,推动积极思维。(2)问在“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
思维激情。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问题过
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
知所措,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3)
面向全体,因才施问。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教
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
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
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
体思维氛围,从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4)所提的问题应有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水
平的差异,教师的提问是面向全体的,因此,提问后,要让
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思维空间,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教师切不可急于对学生的正确或错误的意见进行评价,还要
让学生参与评价,切忌急躁。有时候,课堂表面冷静,实际
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
三、从提问细节研究
提问中的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可以
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
时的共享、出错时的包容,也可以是不闻不问、视而不见、
漠然处之……提问中的细节也很重要。
1. 提问中的语言细节
许多教师只重视自己提问时的语言,如 :精炼、准确,
却忽视了对学生回答评价语言的考量。教师有这样的评价 :
“他说的不完整,谁来帮帮他呢?”、“说错了,没关系,你能
勇敢回答问题,已经很不错了,再想想,好吗?”……对于
答错、回答不完整、重复别人发言的学生,教师如果给以鼓
励,肯定他们举手的勇气和积极性,让他们有信心继续思考,
逐渐养成积极的思维和发言习惯。
2. 提问中的表情细节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没有预设到的可能,这
时教师怎样鼓励学生回答中的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创新的
问题呢?教师应该用单一的表情——微笑,去鼓励学生,让
他们充分发表意见,教师要始终如一地微笑着,让学生从同
学的发言中判断正误,问题的正确答案会随着更多学生的表
达而逐步清楚。微笑是唯一给学生传递信心的信息,教师要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师首先给学生作了认真倾听别人意
见的榜样,教会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同学的发言,让我们
的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这样的习惯养成了,
相信以后我们的学生在发表言论时,就会语言顺畅,观点鲜
明,条理清楚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快速论文发表网(www.ksfbw.com)本中心和国内数百家期刊杂志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帮客户代发论文投稿.
投稿邮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联系电话:15295038833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上一篇:浅论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下一篇:数学教学中生活元素的应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