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内批判与外批判
西方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内批判与外批判
曹宽
【摘要】以内批判与外批判相结合的方式,从三个层面审视西方宪政,有助于增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的政治定力。理论设计层面,西方宪政民主尽管有值得借鉴之处,但不过是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政治实践层面,一方面是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之间的矛盾无法克服,另一方面是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张力无处不在;对外输出层面,是后发国家政治现代化危
机的祸首。
【关键词】理论假设;政治实践;对外输出;意识形态斗争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演愈烈,涉及到宪政,更是争议颇多。要想全面、客观、科学地审视宪政问题,要想在面对照搬西方宪政的叫嚣时依然能够稳坐钓鱼船,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加以外批判的基础上,还要从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内批判。
一、西方宪政理伦的皮相与内核
宪政是一种基于人性恶、追求程序正义的制度设计。法、分权制衡、政党轮替、代议制民主是理想的宪政最核心的四个要素。其逻辑是,不受限制的权力是腐败的根源,故不能寄希望于统治者的良知,而应该设计出一种制度,哪怕让一个无赖来统治依然是善治,其根本依归是宪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权制衡,任何一方的权力都不能独大;通过政党竞争和轮替,让不同利益群体都有执政的代表;通过代议制选举,实现政治自由与民主。
仅从皮相来看,理论设计层面的宪政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现在讲依法治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恰恰也是借鉴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但理想型宪政无法掩盖其理论内核的阶级性:
首先,宪政是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把统治阶级的意志说成是人民公意,把一种文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特殊果实说成是适合全世界,这就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宣传的惯用伎俩。“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①而所谓意识形态即“这个阶级的由其财产状况产生的社会权力,每一次都在相应的国家形式中获得实践的观念的表现”。②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所谓“公正的法”只能是由资产阶级制定的,它代表的也只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其次,政党竞争轮替和代议制选举,不过是在“自由、民主、平等”幌子下的表演与合谋罢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一个用金钱设定门槛并决定结果的政治交易,只能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交相把玩的民主,是不可能代表人民利益的。“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③
二、西方宪政实践的悖论与张力
分权制衡的确有利于限制权力滥用,但是其不可避免的后果是议而不决、效率低下、以及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间不可克服的矛盾。被誉为19 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法案——废奴法案的最终通过,靠的竟然是林肯滥用总统权力与贿选;而旨在促进医疗公平的奥巴马医改,同样因为触动了其他统治集团的利益,一再得不到通过,最终导致美国政府第18 次关门大吉。一个为了防止腐败、促进公平正义所精心设计的制度最终却只能依靠腐败才能促进公平正义,而按照其程序正义通常带来的却是结果的不正义,这一悖论是宪政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
即便是这样一种有硬伤的理论设计,其合理部分又有哪个国家真正践行了呢?仅就分权制衡来说,美国奉行机构分立而不是权力分离,二战后更是行政权独大;英国更强调权力互渗,人员也不分离,大法官甚至是三种职能部门里的成员;法国在共和与帝制间摇摆了两百多年,所谓的分权也不过是部门间的不干预原则。
更进一步,先发国家的宪政实践与理论设计之间的张力无处不在。独立宣言讲“人人生而平等”,然而建国的前一百年却仍然允许奴隶制存在;直到建国两百年以后,黑人、妇女的选举权才基本合法;外来族群更是时至今日也没受到平等对待。所谓平等,不过是保护财产权平等罢了,而黑奴只是一种财产形式,究竟是不能作为人而存在的。法国自路易·波拿巴以降,多少人假借民主之名成了“民选皇帝”,时至今日,其多党制依然不时引起政治动荡。
三、西方对外输出宪政的惨淡历史与本质目的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发展模式的特殊性,这不仅仅是强调我们国情的特殊性。中西历史传统与制度土壤天渊之别,要求中国照搬岂非削足适履?当然,他们不仅是这样要求我们的,也是这样要求全世界的。无数后发国家试图照搬西方宪政模式,结果却是拉美、非洲、东南亚70 多个所谓“民主”政权相继垮台。“阿拉伯之春”变成了“阿拉伯之冬”,萨达姆、卡扎菲、穆巴拉克相继倒台后,这些国家非但没有走上宪政的道路,反而更加混乱。在中东,按照西方宪政的标准,伊朗是最民主的国家,沙特反倒是专制的典型,那么美国对这两个国家的态度又该如何解释呢?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良性生长的“民主”带来稳定性,生搬硬套的“民主化”则带来不稳定。退一步说,即便是良性生长的宪政民主也不过是解决自由与平等矛盾的一种工具而已。
西方一再推销这样一种设计上有缺陷、运行中名不副实、与我国国情完全不配套的政治发展模式,其本质目的昭然若揭。那就是要以政党竞争与轮替动摇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以代议制民主动摇我们人民大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以强大的意识形态攻势动摇我们的信仰、三个自信和核心价值体系,以期达成搞乱、分化、西化中国的图谋。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注释:
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曹宽(1988-)男,研究生,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研究方向:中西政治思想史与制度史。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快速论文发表网(www.ksfbw.com)本中心和国内数百家期刊杂志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帮客户代发论文投稿.
投稿邮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82702382
联系电话:15295038833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文章评论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