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连接出错:SELECT S.*,M.alias AS M_alias,M.keywords AS M_keyword,M.config AS M_config FROM p8_sort S LEFT JOIN p8_article_module M ON S.fmid=M.id WHERE S.fid='144'

Table 'ksfbw.p8_sort' doesn't exist
1146 试析公民社会与社会道德教育载体的变迁 - - 快速论文发表网_快速发表论文

试析公民社会与社会道德教育载体的变迁

作者:时间:2011-01-05 10:50:57  来源:www.ksfbw.com  阅读次数:2286次 ]

论文关键词:公民社会 道德教育 第三部门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直接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而伴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与互动,中国的“单位社会”趋于解体,因此原来的依靠单位伦理实体进行社会道德教化的载体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中国蓬勃发展的“第三部门”因其具有的非营利性、志愿性及其弹性组织形式的民主性、平等性等特性能够培育人们的公民意识、互助合作精神和社会公益精神,因而是当前社会道德教育建设的一个新的载体。
    关于公民社会,各国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他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建立在国家和社会的二分法基础上,公民社会在此指独立于国家但又受到法律保护的社会生活领域及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社会价值或原则;另一类定义则建立在国家一经济一公民社会的三分法基础之上,公民社会在此指介于国家和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则。戈登·怀特(GordonWtite )的定义颇具代表性,“当代使用这个术语的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公民社会的主要思想是:它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本文采用的是俞可平的对公民社会的定义:公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他们又被称为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
    一、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兴起与完善
    在中国历史上,公民社会一直被政治国家所湮没,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的产物。虽然在商业和运输业领域很早就有自主的行会组织,但在20世纪以前,这些组织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间组织,而是传统的帮会组织。进人20世纪后,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相对独立于国家的民间组织才开始活跃起来。有文献记载,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民间组织大约有1001多个,另一项研究估计有80001多个。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后,在经济上推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政治上实行以党的一元化领导为核心内容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1949年以前产生的所有民间组织如庙会、宗亲会、祠堂、乡贤会、民团等几乎完全消失,只有少数特殊的团体,如“民主同盟会”、“九二学社”等帮助过中国共产党的团体作为民主党派保留下来,由共产党自己创办的工会、青年团和妇联则作为群众组织发展起来,但其数量和种类也十分有限。50年代初,全国性社团只有44个,1965年不到100个,地方性社团也只有6000个左右1 978年改革开放后,使公民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催生了民间组织。
    80年代后中国的民间组织得以蓬勃发展,这与中国开始实行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分不开的。首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企业必须成为拥有自主经营权的独立法人,政府和企业必须分开,企业应当对自己的盈亏负完全的责任。这样,企业的自主权和风险程度极大地增加,这种风险机制势必滋生出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某些行业组织和同业组织有可能成为在相当程度上成为独立于政府的民间组织。其次,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局面开始出现。国有和非国有企业为了寻求一个公正的竞争环境,需要有代表自己利益的同行组织。特别是非国有的私营企业主及个体老板,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必须在行业中实行合作和互助,建立各种互助性的自愿组织。再次,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各种民间组织的确立和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最后,中国公民的生活水平在20年间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生产率的提高减少了公民的劳动时间,越来越多的公民既有时间、又有财力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业余活动,特别是文艺、体育、旅游等活动。 论文发表网
    另外,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中的许多变革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公民社会的发展。如政府日益重视法制和法治,公民的结社自由开始具有实质性意义。政府大幅度放权,2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到逐渐分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就是政府向社会放权,首先是政企分开,其次是中央政府大幅度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最后政府对公民的管理逐渐放松,公民活动的空间增大。另外,政府开始转变职能,弱化了其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而强化了其行政管理职能。
    上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80年代后中国的民间社会开始迅速增长,到1989年,全国性社团增至1600个,地方性社团达到20多万个。"1992年全国性的社团为1200个,地方性社团约18万个,到1997年,全国县级以上的社团组织即达到18万多个,其中省级社团组织21404个,全国性社团组织1848个。而县以下的各类民间组织保守估计至少在300万个以上”。叫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引人,不仅直接导致了民间组织在数量和种类上的激增,更重要的是这些新产生的民间组织在性质上大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团体”,这些民间组织的自主性和合法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学术论文发表

    二、单位伦理实体的社会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
    现代国家法律赋予国民以公民的资格,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公民都已具有公民的意识,因此强化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素质水平,往往需要借助于道德手段,通过公民道德建设来培养公民意识。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伴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与互动,中国的“单位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单位社会”是中国在走向现代过程中建立的不同于西方的“理想城堡”,它是一个温馨的地方,是一个家,在它的下面可以遮风避雨,互相依靠。这样一个美好的“单位社会”共同体在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证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的稳固以及饱受苦难的中国人对新社会的向往,同时也通过统一管制凝聚了人心,提升了社会道德水准。不管是在自然经济的传统中国社会,还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社会”,人们都是生活在情境中心的,是需要在共同体的环境中界定自己的德行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的单位在道德监督和制裁方面曾发挥极大的规约功能。人们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是熟人监督的氛围中。“如果说家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实体,并且是中国古代伦理的基本范型和本位之所在的话,那么单位则是我国建国后计划经济时期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伦理实体。由于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以个体、单位和国家间行政隶属意义上的伦理关系的存在为社会资源配置前提的经济,是一种伦理经济,这种经济会要求伦理和道德的至上性,所以调节个人、单位、国家之间伦理关系的基本原则便是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和平等原则。单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时期单位伦理的社会化机制,也使得集体主义道德这一最初由执政党所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快速论文发表网(www.ksfbw.com)本中心和国内数百家期刊杂志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帮客户代发论文投稿.

投稿邮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2702382
联系电话:15295038833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广告推荐

文章评论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阅读排行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