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连接出错:SELECT S.*,M.alias AS M_alias,M.keywords AS M_keyword,M.config AS M_config FROM p8_sort S LEFT JOIN p8_article_module M ON S.fmid=M.id WHERE S.fid='140'

Table 'ksfbw.p8_sort' doesn't exist
1146 浅谈十五络脉之古代文献记载 - - 快速论文发表网_快速发表论文

浅谈十五络脉之古代文献记载

作者:李国强 张为风 杨佃会时间:2015-11-19 14:06:59  来源:www.ksfbw.com  阅读次数:1175次 ]

摘要:十五络脉在《难经》和《灵枢经》(以下简称《灵枢》中均有记载,但其组成却有不同。《灵枢》将任脉、督脉之络归属于十五络脉;《难经》将阴跷、阳跷之络归属于十五络脉,历代医家关于十五络理论的论述均遵循以上两方面。

 

关键词:十五络脉;任脉之络;督脉之络;阴跷之络;阳跷之络;《难经》;《灵枢》

 

  十五络脉在《难经》和《灵枢经》(以下简称《灵枢》中均有记载,但其组成却有不同。《灵枢·经脉》所记载得十五络,为十二经之络加上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而《难经二十六难》[1]记载稍有不同,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是何等络者?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跷之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其不同之处在于:《灵枢》将任脉、督脉之络归属于十五络脉;《难经》将阴跷、阳跷之络归属于十五络脉。历代医家关于十五络理论的论述均遵循以上两方面。

 

1 络脉的概念及作用 

 

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以十五络脉为主,按其形状、大小、深浅的不同又可称为浮络”“孙络”“血络。《灵枢·脉度》[2]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灵枢·经脉》亦曰: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经脉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络脉从经脉分出后由大到小逐步分布到人体各部,网络全身,渗灌血气,通行气血,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而十五络脉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具有统辖主导的作用。在经络系统中,经脉为主体而络脉则为必不可少的补充,络脉广泛分布弥补了经脉的分布不足。络脉和经脉等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 任脉、督脉之络

 

2.1 相关文献记载 任脉、督脉之络文献记载首见于《灵枢·经脉》[2]云: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督脉之别,名曰长强……该书明确提出了任督之络的循行及其虚实病候。《针灸聚英·十五脉络歌》[3]曰: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为尾翳。脾之大络大包是,十五络穴君须记。本书以歌诀的形式提出了任脉、督脉之络为十五络脉而非阴跷、阳跷之络。《针方六集》记载了任脉、督脉之络及其相关的虚实病候。《古今医统大全》:十五络脉者,十二经之别络而相通焉者也。其三络者,为任督二脉之络,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灌溉于脏腑者也。《难经》谓三络为阳跷阴跷二络。愚尝考之,无穴可指,且二跷亦非十四经之正也。《针灸节要》以为任络曰屏翳,督络曰长强,诚得《十四经发挥》之正理也。该书明确指出任脉、督脉之络属于十五络脉而阴跷阳跷二络不属于十五络脉。《针灸易学·十五络脉》云:任络尾翳,督络长强,诚得《十四经发挥》之正理。加以脾之大络曰大包,此合十五络也。《针灸逢源·奇经八脉总论》云[4]

 

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络也。历代大多数医家关于十五络脉的论述皆遵循《黄帝内经》的记载。

 

2.2 任脉、督脉之络分布及其作用 《灵枢·经脉》十五络指出,在躯干部的三络是分主身前、身后、身侧,即任脉行身之前,其络散于腹;督脉行身之后,其络挟膂、上项、散头上。加上散布于身侧的脾之大络,使躯干的前、后、侧,各有相应的络脉和络穴。与此同时,任脉之络、督脉之络加上脾之大络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加强了腹、背、头项及侧胸部气血的渗灌,从而与十二经之络一起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3 阴跷、阳跷之络

 

3.1 相关文献记载 阴跷、阳跷之络文献记载首见于《难经·二十六难》云:阳络者,阳跷之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历代医家遵循此论述者较少,《难经集注·经络大数第二》曰:其阳跷,经在左足外踝,络在右足外踝。其阴跷,经在右足内踝,络在左足内踝。此者是阴跷阳跷之络也。《子午流注针经》云:每一经各一络脉,余有阳跷之络,阴跷之络,脾之大络,合为十五络脉。《经络汇编·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十二经各有其络,共阳跷、阴跷、脾之大络为十五络。《针灸问对》[5]云:十二经有十二络。兼阳跷络、阴跷络、脾之大络,为十五络也。《针灸大成·通玄指要赋》[6]曰:阳跷络,在足太阳经;阴跷络,在足少阴经;脾之大络,在足太阴经。此是十五络也。

 

3.2 阴跷、阳跷脉分布及其作用 阴跷脉是奇经八脉之一,是足少阴经的分支,起于跟中,行于下肢的阴侧,向上交会于眼部。阳跷脉奇经八脉之一,是足太阳分支,起于跟中,行于下肢的阳侧,向上交会于眼部。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八脉》[7]云: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阴阳二跷行于人体左右内外侧,阴跷主阴气,阳跷主阳气,阴阳二跷脉气相通。《灵枢·脉度》云:跷脉者,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正常情况下,白昼由于卫气行于阴,故阴跷满盛,所以目开,不嗜睡;夜间由于卫气行于阴,故阴跷满盛,所以目阖而欲睡。故阴阳二跷脉与眼的开阖和睡眠有密切的关系。

 

4 讨论 

 

历代文献研究发现,大多数医家关于十五络脉的论述均是以《灵枢》记载为依据。《灵枢》对十五络脉的描述,既有络穴,又有一定的分布部位,还记载其虚实病候,立论是呼应且全面的。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是足少阴和足太阳经脉的分支。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可算是络脉,它沟通一身之阴阳,联系阴阳之左右。《难经》将阴跷称作阴络,阳跷称作阳络,就是指阴跷能沟通各阴经,阳跷能沟通各阳经。阳跷、阴跷在卫气的昼夜运行中起到出阴人阳的沟通作用,称作阳络阴络。虽然有它一定的意义,但将此列入十五络中以取代任、督脉之络,在理论上就易引起混乱。与此同时,我们认为《难经》所说的阴阳跷之络有不周之处,没有各自的络穴及其相应的虚实病候。故对于十五络的论述应遵循《灵枢·经脉》。

 

参考文献:

 

[1] 郭霭春,郭洪图.八十一难经集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60.

 

[2] 田代华,刘更生.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52.

 

[3] 高武.针灸聚英[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31.

 

[4] 李学川.针灸逢源[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138.

 

[5] 汪机.针灸问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

 

[6] 杨继洲.针灸大成[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4.

 

[7] 李时珍.李时珍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631.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快速论文发表网(www.ksfbw.com)本中心和国内数百家期刊杂志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帮客户代发论文投稿.

投稿邮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2702382
联系电话:15295038833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广告推荐

文章评论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阅读排行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