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

作者:黄国平 方海峰时间:2017-05-04 08:57:18  来源:  阅读次数:792次 ]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已经愈来愈广泛的应用于大型设备基础、
桥梁工程、水利工程、地下室、框架和筏式基础、水泵房、沉箱、
沉井等施工方面。以此为背景,本文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主
要类型,在详细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基本控制要点的基础上,
并结合实例工程,具体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在实际中
的应用。研究结果对于处理类似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具有一定的
参考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 ;控制技术
0. 引言
大体积混凝土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国外的定义也不尽
相同。日本建筑学会标准(JASS5)规定 :“结构断面最小厚度在
80cm 以上,同时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
差预计超过 25℃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美国混凝土学会
(ACI)规定“ :任何就地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其尺寸之大,必
须要求解决水化热及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以最大限度减少开
裂”。
我国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认为 :凡是结构物断面最小尺寸在
3m以上的混凝土块体,单面散热的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在75cm以上,
双面散热在 100cm 以上,水化热引起的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
预计超过 25℃的混凝土,均可称为大体积混凝土。
大体积、超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之所以产生裂缝的根源在于水泥
水化热蕴藏在混凝土结构中,导致内外温差应力超过混凝土本身抗
拉强度。由于混凝土导热性能较差,浇筑初期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
模量都很低,对于水化热引起的急剧温升约束不大,相应的温度应
力也较小,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增长,弹性模量的增高,对混凝土内
部降温收缩的约束也就愈来愈大,以致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混凝
土的抗拉强度不足以抵抗这种拉应力时,便开始出现温度裂缝。
1. 混凝土裂缝种类
常见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有两种,分别为宏观裂缝与微
观裂缝两种,而宏观裂缝是由微观裂缝发展而成的。裂缝就其开裂
深度可分为表面的、贯穿的 ;就其在结构物表面形状可分为网状裂
缝、爆裂状裂缝、不规则短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斜裂缝等。
(1)微观裂缝
微观裂缝是指用肉眼看不见的,其宽度在 0.05mm 以下的裂缝,
其分布不规则,沿截面是不贯穿的。
(2)宏观裂缝
宏观裂缝是指用肉眼可以看见的,其宽度在 0.05mm 以上的裂
缝,它是微裂缝发展的结果这种裂缝有三种,分别为表面裂缝、深
层裂缝与贯穿裂缝。
2. 大体积混凝土基础裂缝控制的基本要点
通过裂缝形态及原因分析可以得知,控制裂缝应从以下几个方
面入手 :
(1)控制混凝巨内外温差。根据规定,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
不应高于 25℃,内外温差越友,裂缝可能性与程度越严重。
(2)改善边界约束条件。通过合理的构造设计减少内部约束,
通过在地基与基础之间设置滑移层,减弱地基的外部约束作用。
(3)采用中、低热的水泥品种,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
关键是尽量减少水泥用量,控制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差。减少水
泥用量的另一方法是提高粉煤灰用量,在满足强度和其他性能要求
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水泥用量。
(4)控制混凝土温度峰值。峰值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决定温度
变形总量,峰值温度越高,温度变形量越大,可能引起的后果越严重。
(5)从混凝土基本性能角度控制混凝土硬化收缩量。不论是升
温阶段还是降温阶段,硬化收缩本身可以引起裂缝,同时会加剧温
度裂缝的程度。
(6)延缓降温阶段的温度递减速度,增加降温收缩阶段经历的
时间。一方面可以通过地基水分、气体的缓慢排出增加地基的塑性
变形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降温阶段时间增加混凝土较高温度状
态下的徐变变形量,减小基础降温阶段的收缩应力。
(7)加强温度测控,密切注视外界气温变化,妥善做好应急准备。
3. 工程应用实例
某工程建筑面积 3.5 万 m 2 ,框剪结构,10 层,高度 47m,抗
震按 8 度设防。3 座塔楼采用筏板基础,混凝土等级 C30,长、
宽、厚分别为 41m,20.6m,1.6m。采用斜面分层法纵向推进,每
层浇筑厚度 60cm,一次整体浇筑。混凝土初凝后二次抹压,终凝
后蓄水养护,蓄水厚度 150mm,蓄水 21d 后改为草袋覆盖洒水养
护。沿纵横对称轴设置测温孔,中心测温点位于 1/2 厚度处,每隔
6h 测温一次。同时测量中心温度及表面温度。施工期间环境气温
16 ~ 27℃。
计算混凝土拌合温度 t c :
t c = ∑ t i w i C i / ∑ w i C i
式中,t i 为各全组材料拌合前的温度 ;w i 为混凝土各组分材料
用量 ;c i 为混凝土各组分量材料比热。
计算混凝土最大绝热温升 t h :
t h =(w c +KF)Q/cρ
式中,w c 为水泥用量(kg/m 3 );F 为混凝土活性掺合料用量 ;
K 为掺合料折减系数,粉煤灰取 0.25 ~ 0.3 ;Q 为水泥 28d 水化热
(kJ/kg);c 为混凝土比热,取 0.97(kj/kg•℃)ρ 为混凝土密度,
取 2400(kg/m 3 )。
计算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值 t max
t max =t 0 +0.1wc+0.02F
式中,t 0 为混凝土浇筑温度;w c 为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kg/
m 3 );F 为每立方米混凝土粉煤灰用量(kg/m 3 )。
经过实际测量,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接近,
内外温差最大值为 24℃,中心最高温度 64℃,出现在浇筑后 60h。
最高温度持续 12h 后开始下降,养护 21d 时温度下降到 34℃,混
凝土表面裂缝与贯通裂缝均未出现。
4.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总结
通过资料研究并结合本工程,总结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施工技术
措施如下 :
(1)采用中、低热的水泥品种,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
关键是尽量减少水泥用量,控制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差 ;
(2)提高粉煤灰用量,发挥粉煤灰后期强度高的优势,28d 强
度改为 60d 强度 ;
(3)加大缓凝高效减水剂的掺量,这样降低水泥用量,充分利
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 ;
(4)选择适宜的骨料,降低混凝土拌合温度。骨料遮阳储存,
必要时喷水雾降温 ;水中加冰降低水温 ;
(5)调整配合比控制混凝土的泌水量或采取措施减少水的蒸发,
使混凝土的泌水量略大于水的蒸发量,以减少收缩裂缝 ;
(6)对混凝土结构合理进行分缝分块 ;
(7)掺加适宜的外加剂,使混凝土温度均匀散发,延长水化热
时间,推迟热峰值 ;
(8)减少混凝土的收缩量,用膨胀剂补偿收缩 ;
(9)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 ;
(10)表面蓄水养护,必要时采用内降外蓄法,在混凝土内部
设置循环水冷却管道,与表面蓄水形成循环系统 ;
(11)做好测温工作,合理布设测温点,同时测量内部温度、
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随时调整养护状况 ;
(12)在垫层上铺设沥青油毡,在岩石地基上铺设 300mm 砂石
缓冲层,使基础收缩变形时能够与地基发生相对滑移。
5. 结束语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控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影响因素较
多。水泥水化热是大体积混凝土生产温度裂缝的主要因素,外界气
温变化的影响、约束条件与温度裂缝的关系、混凝土的收缩变形等
均是大体积温度裂缝产生的重要因素。在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
缝时应从产生温度裂缝的各个因素出发,从设计、施工、养护及温
控等各个环节加以控制,,设计出经济、简便的温控方案,以避免
温度裂缝的产生,并最终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邓磊 .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的探讨 [J]. 建筑施工,
2012,03 :197-198
[2] 路璐,李兴贵 .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研究与进展 [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01 :146-150
[3] 贾磊峰 . 谈房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J]. 山
西建筑,2013,01 :85-86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快速论文发表网(www.ksfbw.com)本中心和国内数百家期刊杂志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帮客户代发论文投稿.

投稿邮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2702382
联系电话:15295038833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广告推荐

文章评论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阅读排行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