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选址与布局的思考

作者:韩冬梅 王喜英时间:2017-04-07 09:54:19  来源:  阅读次数:824次 ]
【摘要】随着市民物质水平的提高、现
代科技的发展与商业的繁荣,其对城市文
化设施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城市文化设施
既是满足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物质保障,
也是提升城市形象与生活品质、增强文化
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城市公共文化设施 ;文化设
施选址 ;文化设施布局
公共文化设施一般是由政府部门主导
建设与管理,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文化
交流、文化享受、参观学习文化娱乐、文
化艺术培训等的公共设施。
城市文化设施是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丰富城市高品质的生
活,更能体现独特的城市文化特征和精神,
对满足现代城市功能、彰显城市品牌形象、
优化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分类与分级
1.1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分类
目前国家并无统一的公共文化设施用
地分类。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
2008)将公共文化设施分为广播电视和出版
类、图书和展览类、文化艺术和游乐类。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中与公共文化设施有关的
用地分别为图书展览用地、文化活动用地、
娱乐用地、以及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
地。
根据文化设施的经济学的分类,则为
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盈利性。
按照公共文化设施的场馆内容,可以
分为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
活动中心、展览馆、科技馆、美术馆、剧院、
电影院、其他等。
1.2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分级
公共文化设施按照管理体系与现存状
态,可以分为市级、县区级、乡镇(街道办)
级、社区(村)级。
市级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图书馆、档案
馆、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文化活动
中心、展览馆、科技馆、美术馆、剧院、
电影院等。
区级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图书馆、文化
馆、文化活动中心等。
街道办(镇)级公共文化设施主要为
文化馆、小型图书阅览室、小型演艺活动
厅等。
社区(村)级包括小型活动中心,文
化站(室)。
2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选址
2.1 依据其服务半径与服务人口
市级公服务人口一般在 100-200 万,服
务半径 6-8 公里,公交车出行时间控制在
40 分钟以内。县区级服务人口一般在 30-50
万,服务半径 2-4 公里,自行车出行时间控
制在 20-25 分钟,步行出行时间控制在 40
分钟以内。街道办(镇)级服务人口一般
在 5-15 万,服务半径 1-2 公里,自行车出
行时间控制在 10-15 分钟,步行出行时间控
制在 30 分钟以内。社区(村)级服务人口
一般在 1-1.5 万,服务小于 0.5 公里,自行
车出行时间控制在 10-15 分钟,步行出行时
间控制在 5-8 分钟以内。
2.2 作用于激发城市文化活力
城市的职能、设施、外貌以及空间利
用格局通过重建或再开发、综合整治以及
功能改变等方式不断地进行调整、改造和
更新。在此过程中,文化设施的建设对地
区品质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
针对拥挤、设施落后的地区,可以采
用“服务引导开发”(SOD)模式,通过公
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既更新城市设施、补
充服务功能,又可以激活地区活力,提升
地块价值与城市形象。
2.3 与城市空间拓展相呼应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是城市形象精华所
在和区域性标志。一般通过各类公共建筑
与广场、街道、绿地等要素有机结合。文
化设施是承载城市文化功能的硬要素,其
布局应利于激发城市各类文化活动,辐射
相关活动,带来城市活力,从而有助于城
市空间的拓展,做到城市既有骨架又有精
神。
2.4 充分结合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
城市历史遗存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历史
积淀,其表现出很强的历史特征、文化传
承和人文理念。在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推
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下,对于促进城市
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经济作用。文化设施的
建设应当有效结合历史遗存。
大型公共绿地、城市水岸是城市人工
环境中的重要的自然元素,它的存在不仅
给城市带来了生机,还给城市增添了丰富
变化的美丽景色。
2.5 选择人流集中,交通便利地段
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既要满足城市形
象、城市空间的要求,有能均衡的服务市民,
因此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要考虑服务半径
和居民的出行距离,则需要结合现状居住
聚集区、规划大型居住区布置公共文化设
施,满足居民日常对文化活动的需求。
3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
3.1 适度集中与网络均衡相结合
市级、县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应适
度集中,尽量使各类文化设施之间有必要
的联系和沟通。并靠近公园、广场、集中
绿地等开放空间,尽可能与商业、体育等
其它大中型公共服务设施临近设置,发挥
集聚效应,提高使用效率。由多个场馆组
成城市文化中心,也是近年来诸多城市文
化设施发展趋势。
乡镇(街道办)级、社区(村)级应
考虑管理和经营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范、
规定按比例配建。选择人流集中,交通便
利地段,宜结合或靠近社区中心绿地,从
而做到便民利民、丰富群众生活。
3.2 动静分明、内外分区
根据各场馆的功能属性,可以分为偏
静场馆与偏动场馆。偏静的场馆主要有图
书馆、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档案馆,
偏动的场馆主要有文体中心、文化活动中
心(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剧场、
电影院等。在规划公共文化设施时,使公
共文化设施动静分明,既有人流集中的活
力,又有文化感染的氛围。
公共文化设施中心中如果承担了城市
展示、旅游休闲的功能,也可以根据场馆
功能属性,进行功能分区。一些外向的、
展示城市形象的文化场馆,如展览馆、博
物馆、剧院、音乐厅等可以结合旅游景区、
游客集散中心布置,中间通过偏动的场馆,
如文体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进行过度,内
部设置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档案馆等,
以满足不同目的的文化需求。
3.3 因地制宜、融于城市
根据场馆组合模式,可以分为集中综
合式、轴线对称式与线性展开式。
集中综合式的文化中心适宜在土地比
较紧张的地区建设,在其上放置一组高度
聚合的、整体的、地标式的建筑,以彰显
建筑地标的震撼力。应用于老城更新与地
标性建筑。
轴线对称式的文化中心,有较强的向
心性行为的凝聚,主要形成“内景观,外
建筑,环形交通综合其中”的规划格局。
应用于区块更新、开发的城区。
线性展开式的文化中心,应采用线性
展开式布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提升文化
中心的空间品质,利于绿化景观系统的整
合、和开敞空间营造。主要应用于风光优
美的水岸、山区。
根据城市地块自身的特色与开发要求,
采用不同的场馆组合模式,因地制宜的建
设,作为功能区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
好的融于城市。
3.4 多功能复合,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协调发展
为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日常的
运营管理,在保障其公益性的同时,可适
当结合与文化产业类项目进行联合建设。
根据相关经验,文化设施必须有 30% 的经
营性质相配套,才能提高活力。通过功能
复合,公益性与经营性多元业态融合,也
利于城市周边用地功能提升,从而使城市
发展出现共赢状态。
4 小结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是市民社会生活必
不可缺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
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公共
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
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研究公共
文化设施的现状、优化公共文化设施选址
与布局便起到了非常作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国)斯内德科夫 . 文化设施的
多用途开发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年 9 月
[2] 刘易斯 • 芒福德 . 城市文化 . 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年 8 月
[3] 中国文化报社 . 中国文化设施建设
与经营管理研究 .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年 9 月
[4] 陈振明 . 公共服务导论 . 北京大学
出版社 .2011 年 10 月
[5] 吴忠王为理 . 城市文化论 . 海天出
版社 .2014 年 2 月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快速论文发表网(www.ksfbw.com)本中心和国内数百家期刊杂志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帮客户代发论文投稿.

投稿邮箱:ksfbw@126.com
客服Q  Q: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2702382
联系电话:15295038833

本站论文资源均为来自网络转载,免费提供给广大作者参考,不进行任何赢利,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广告推荐

文章评论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阅读排行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